<samp id="oi0up"></samp><output id="oi0up"><em id="oi0up"><blockquote id="oi0up"></blockquote></em></output>

<big id="oi0up"></big><p id="oi0up"><strong id="oi0up"><xmp id="oi0up"></xmp></strong></p>
    1. <track id="oi0up"></track>
    2. <table id="oi0up"><option id="oi0up"></option></table>
      <td id="oi0up"></td>

      喜迎二十大丨國家電網發展成就系列報道之六

      創新潮涌敢爭先 科技強企動力足
      發布日期: 2022-10-17

       

        創新國網,10年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實施科技強企戰略,瞄準全球電力科技制高點,取得了眾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引領世界電網技術發展的原創成果,推動我國電網科技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加快核心技術攻關 牢牢掌握創新主動權

        創新就是生產力,企業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我們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國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公司始終把創新擺在突出位置、作為第一動力,在特高壓輸電、大電網安全、新能源并網等多個領域取得眾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引領世界電網技術發展的科技創新成果。

        7月1日,±800千伏白鶴灘—江蘇特高壓直流工程竣工投產。該工程是全球首個混合級聯特高壓直流工程,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常規直流加柔性直流的混合級聯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

        自特高壓研發大幕拉開以來,十余載協同創新,公司已累計建成投運30條特高壓工程?!疤馗邏航涣鬏旊婈P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項目分別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我國不僅全面突破了特高壓輸電技術,構建了完善的特高壓試驗和研究體系,還率先建立了完整的特高壓技術標準體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壓設備,實現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再到中國引領的跨越式發展。

        網架更堅強、供電更可靠,中國電網安全運行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公司首創了以電網特性認知、運行控制和故障防御共同支撐的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三大技術體系,建成了仿真規模最大、計算能力最強、技術最先進的新一代仿真平臺,自主構建了世界上最牢固的大電網安全穩定防控體系,持續保持全球特大型電網最長安全紀錄。

      創新潮涌敢爭先 科技強企動力足

      2019年,在張北柔直工程±500千伏康保換流站工程施工現場,施工人員吊裝橋臂電抗器。

        與輸電技術、大電網安全運行技術比肩同行,智能電網技術也走到了世界前列。江蘇電網的大規模源網荷友好互動系統實現了毫秒級用電負荷控制;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創下12項世界第一;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實現了風、光、儲多組態、多功能、可調節的聯合優化運行,為大規模新能源發電接入電網提供了技術支撐。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經營區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5.4億千瓦,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均居世界各大電網首位,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7%以上,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公司始終堅持科研與技術標準互動發展、協同創新,以雄厚的科技創新能力為依托,在電力央企中首家建立覆蓋全業務流程的技術標準體系,以及特高壓、智能電網等重要分支體系,制定和修訂國家標準1113項、行業標準2402項;建立了覆蓋主要業務領域的技術標準試驗驗證體系及各層級的技術標準實施監督評價體系,保障標準質量、推動標準實施、發揮標準效能;推進標準國際化,累計牽頭立項國際標準145項、發布77項,推動525項中國標準在海外應用,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8月9日,85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駐華代表機構使節們走進國家電網公司。參觀后使節們表示,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電力事業取得重大發展成就,中國國家電網建設規模之大、科技之領先、成績之恢宏,令人嘆為觀止。

        令使節們贊嘆不已的背后,是一項項原創性重大成果涌現、一批批重點工程建成投運、一條條專利標準確立實施……目前,公司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91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9項,獲得中國工業大獎5項、中國專利金獎12項、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一等獎10項,專利申請量和累計擁有量連續11年排名央企第一,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電力科技自主創新之路。

      優化創新體制機制 構建高效協同創新體系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推動科技創新,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力。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從不斷探索多種激勵制度,到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公司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優化體制機制,讓新動能和新活力持續迸發。

        多年來,公司著力構建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持續完善創新機制,建立貫穿科研工作的全鏈條科技管理流程,全面提高創新體系效能。伴隨著科研管理體制、科技評價機制、成果轉化機制的優化改進,人才鏈、創新鏈、技術鏈、價值鏈、資金鏈的逐步打通,公司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創新潮涌敢爭先 科技強企動力足

      國網河北電力在雄安220千伏劇村變電站開展人機結合智能巡檢。

        公司不斷從國家戰略、行業發展中發現需求、預測需求、滿足需求、創造需求,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4月22日,由公司發起,31家企業、高校及社會組織共同組建的新型電力系統技術創新聯盟正式成立。4個月后,成員單位從31家擴充至52家,達成32項前瞻性技術合作意向,聯合申報1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攻關新型電力系統核心技術,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建立一套高效能研發投入與保障體系,管好用好科研經費,有助于更好地構建支持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公司針對原創技術特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優化研發投入體系,建立了穩定支持和有序競爭相結合的經費投入機制,對長線研究和基礎前瞻研究團隊予以長期、持續、穩定資金支持,強化電力系統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布局,爭取更多“從0到1”的創新突破。

        產學研用聯合攻關持續發力,成果轉化落地加速。在攻關特高壓技術的過程中,公司牽頭組織30多位院士、3000多名科研人員、11家權威機構共同調研論證,聯合國內主要電力科研單位和9所高校共同研究設計,500多家企業10多萬人共同推進工程建設,200多家設備廠商共同研制設備,“大兵團作戰”實現了與行業發展的同向聚合。

        創新體系活了,敢于創新、勇于創造的氛圍日益濃厚。從科研工作者到一線班組成員,有人下苦功瞄準“特而精”,也有人用巧思解決“小而美”,創新的基因融入公司發展全局。

        ——建成以直屬科研產業單位、省級電力公司、基層創新力量為主體的三級創新體系。

        ——緊盯重大科技需求和尖端領域,擁有由20個國家級實驗平臺、97個公司級實驗室構成的實驗室體系。

        ——先后成立4600多個創新工作室,一批雙創示范中心和雙創科技園陸續建成,累計實現職工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超過500項。

      匯聚人才激發潛能 迸發科技創新活力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公司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始終牢固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

        加大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才能不斷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潛能。公司創新“三類五級”專家人才體系,構建人才雁陣格局;形成領導職務、職員職級、專家人才三通道并行、員工多元發展的職業成長體系,建立了量才選用、人盡其才的動態管理機制;支持中國電科院等一批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建設成為國家級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激發“人才引擎”驅動作用。

      創新潮涌敢爭先 科技強企動力足

      國網江蘇電科院運用自主研制的特高壓互感器移動試驗車,完成蘇通GIL綜合管廊工程電壓互感器計量交接試驗。

        目前,公司擁有兩院院士7人、國家級專家人才38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41人,擁有42支重點領域科技攻關團隊。2021年,公司提出建立中國電科院院士制度,培養和造就一批能夠代表行業最高水平和“一錘定音”的科技領軍人才。今年年初,中國電科院王偉勝、南瑞集團鄭玉平、國網湖南電力陸佳政3人當選中國電科院院士。公司還公布了從科技研發類和生產技能類的設備運檢、電力營銷、電網建設、信息技術、調度運行5個專業領域評選出的35位首席專家。他們帶領廣大科研人員潛心鉆研、攻堅克難,立足崗位、創新創造,為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提供堅強人才保障。

        用人機制是提升企業活力和效率的關鍵環節。公司推行“揭榜掛帥”、項目總師、容錯糾錯3項科技攻關機制,建立學術聘任、津補貼、創新科研支持3項人才激勵制度,在直屬科研單位全面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激發了廣大職工特別是科研人員的創新潛能。

        公司尊重職工首創精神,激發職工立足崗位創新實踐的動能,發動職工廣泛參與職工技術創新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時代楷?!睆埨杳?、錢海軍,“大國工匠”王進,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陶留海,全國技術能手李征等一大批優秀專家人才。2011年,以張黎明名字命名的“張黎明創新工作室”成立。10余年來,該工作室培育出500余項技術革新成果,獲得了240多項國家專利授權,研發了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智能多工位自動充電機器人等一批創新成果。不僅如此,“張黎明創新工作室”還孵化出“星空”“蒲公英”等多個創新工作坊,培養出一批“藍領創客”,創造出巨大效益。

        硬實力、軟實力,歸根結底還是要靠人才實力。實施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選拔科技類和能手類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人選,在資金、項目、導師指導等方面給予傾斜,助力青年人才登上大平臺、進入大團隊、研究大項目……公司搭臺子、鋪路子、架梯子,厚植基層創新創造沃土,激發青年人才活力。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作為科技創新國家隊,公司肩負建設科技強國的責任與使命,把創新擺在關系戰略全局的核心位置,增強創新第一動力,勇當原創技術的策源地,實現能源電力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國家電網智慧和力量。

        信息來源:國家電網報

       

      亚洲国产无遮挡在线
      <samp id="oi0up"></samp><output id="oi0up"><em id="oi0up"><blockquote id="oi0up"></blockquote></em></output>

      <big id="oi0up"></big><p id="oi0up"><strong id="oi0up"><xmp id="oi0up"></xmp></strong></p>
      1. <track id="oi0up"></track>
      2. <table id="oi0up"><option id="oi0up"></option></table>
        <td id="oi0up"></td>